在媒体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深度报道和专业报道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竞争的优势所在,而建设媒体智库是提供深度专业报道的有效途径。传播君独家对话光明日报智库办公室主任、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主任、《智库》版主编王斯敏,为你揭秘光明日报的“最强大脑”炼成记。
1 传播君:光明日报是怎么想到要成立光明智库的呢?
王斯敏:成立光明智库的起因,跟光明日报创刊七十年来始终关注知识界、学术界,打造“知识分子精神家园”的特色定位紧密相关,也与中央主流媒体推动国家发展、服务大政方针的职责使命有关。随着时代演进,我们发现,国家对科学化、民主化决策咨询的需求日渐凸显,而中国学术界长期以来“知识报国”的情怀在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鼓励之后,涌动出巨大的潜力与势能。这两股能量合流之后,中国的“智库时代”已经开启。
可以说,成立光明智库,既是一家知识分子报纸对学术动向、研究前沿的敏锐判断,也是一家中央党报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被党和政府写入议事日程、中国特色决策咨询体制建设步伐加快而作出的呼应与助力。
2 传播君:光明智库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王斯敏:光明智库的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开辟智库研究与报道的专门性平台,主要还是基于媒体的传播属性。
2014年12月25日,在经历了为期半年的调研和准备之后,我们强烈感觉到全国学术界对于发出智库声音、强化智库社会认同的共同呼声。因此,光明日报理论周刊《智库》版正式创刊。这个版面是全国主流媒体中第一块智库报道、智库研究的专门性阵地,定期推出主题类报道、理论类文章、专业性研究成果,全景式展现我国智库建设的举措与成就。
第二个阶段,是构建智库研究、成果发布的专业性平台,以特色鲜明的品牌活动、高度聚焦的课题研究等实际工作强化智库功能。
2015年5月,光明日报成立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中心组建高规格学术委员会,组织专家团队开展调研、举办活动、推出成果,在更深广的维度、更全面的方位上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付出努力。
第三个阶段,就是由“发挥智库功能”迈向“成为智库机构”,通过整合全报社相关资源、重构组织和生产流程,推动智库研究与媒体业务深度融合,打造高端媒体智库,以智库化建设驱动报社转型发展。
2016年12月,光明日报社编委会审议通过并印发《光明日报高端智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2017年4月18日,光明智库正式揭牌成立。
3 传播君:光明智库的成立,给媒体自身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对媒体的融合发展与转型有哪些帮助?
王斯敏:时至今日,“智库化办报、办全媒体”已经成为光明日报在新时代的一大发展理念,也是光明日报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一条特色化路径。
·智力支撑方面
光明智库通过智库平台建设、项目牵引、活动凝聚,更好地激活了光明日报长期积淀的智慧资源,使得光明日报与各界专家学者、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互动更加频繁,为报社整体发展和各项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强大的“外脑”与“智囊”,可以更好地汲取智慧、助推发展。
·内容生产方面
一方面,智库研究的开展为光明日报全媒体矩阵提供了带有专业属性的智库成果,丰富了光明日报的内容产品谱系与品类;另一方面,光明智库作为一种连接内容生产与资政研究的机制存在于报社机体内部,光明智库的各个研究中心生长于报社各个业务部门内部,无形中将“做智库型、研究型报道”的理念灌注到报社整个内容生产体系之中,大大提升了“光明出品”的思想性、现实性、建设性,使得我们的特色产品突破了传统意义上新闻产品的属性,更加具有现实关照和问题意识,也更有战略建言和前瞻预判的能力。
·扩大影响方面
光明智库通过举办“智库治理与思想理论传播高峰论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高端论坛”等年度品牌性智库论坛,以及“长江经济带发展论坛”等聚焦国家重大战略的主题研讨等品牌性活动,通过开展智库研究领域的评估评价,拓展并提升了光明日报的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
这些利好归总起来,为光明日报的媒体深度融合提供了重要支撑,也开辟了特色化路径。
4 传播君:能否谈谈对当下媒体智库热潮的看法?
王斯敏:在4月25日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智库交流”分论坛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指出,要加强智库和媒体的沟通对接,实现智力资源与舆论资源的互联互通、互学互鉴。
在我看来,媒体和智库之间的确有着天然的、内在的紧密联系。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进行智库建设,不仅能使中国智库机构的类型更为丰富多元、智库功能的发挥更加扎实高效,也为处于转型关键期的媒体自身创造了提质增效、创新发展的良好契机。
·媒体在建设新型智库方面有诸多优势:
丰富的社会资源网络和强大的资源聚集能力;敏锐的新闻触觉和较强的政策敏感性;广泛、权威、及时的信息来源;畅通多元的成果报送渠道和发布平台;天然的传播力与话语权。
·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短板:
媒体原有的体制机制缺乏独立性、针对性、适用性,难以适合智库研究、支撑智库发展;缺乏具备足够声望与影响力的智库领军人才,难以形成稳定、专业、专职的研究力量;缺乏现代智库必备的专业性运营管理力量、学术服务团队,导致智库管理效能不高;缺少大数据平台、信息化工具等现代技术支撑,科研方法与组织方式滞后。
总之,媒体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必然以新闻采编、信息传递、事实呈现等为目的来配置资源、建构机制、拓展平台,而对标智库化建设的发展要求,还存在明显的短板与缺项。
因此,媒体可以建设智库,但是,要注意3个“不能”。
1、不能人云亦云、一哄而上,不顾自身条件是否能够支撑就盲目投身其中;
2、不能贪大求全、追抢热点,无视自身特色定位而追求全面开花、全向出击;
3、不能为了建设智库而建设智库,脱离了甚至妨碍了媒体核心业务的开展与壮大。
真正良性的媒体智库,应该是成为媒体整合资源、提振能力的新的抓手与增长点,应该走特色化、专业化建设道路,应该与媒体主业紧密融为一体,互相托举,互为助益,一体化发展。
5 传播君:目前光明智库的运行状况如何?
王斯敏:目前,光明智库一方面继续“外向型拓展”,一方面更大力度地深化“内在型生长”,实现与光明日报全媒体矩阵的“一体化发展”。
今年4月,光明日报智库办公室正式成立,直属编委会管理。办公室的主要职能,就是在做好智库建设原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机制化地密切光明智库与光明全媒体内容生产之间的联系,使智库源源不断地为报纸版面、网端微建设输送养分与智慧。
办公室将按照编委会部属,一方面更好地建设光明智库“总库”,团结凝聚全国各领域智库专家;另一方面,按照分区域、分类别、分项目的思路,与各地记者站共同建设光明智库“地方军团”“学科军团”“项目集群”,做好维护联络工作。在此基础上,创新工作模式,和报社重大报道、重点策划紧密配合、协同出击,促进智库常态性参与重大报道,实现智库力量与采写力量融合协作、共同显效,让智库资源成为全报社的“人才库”“观点库”“成果库”,为新时代光明日报的全新发展注入“智库基因”。
6 传播君:光明智库主要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或者服务?市场反响与认可度如何?
王斯敏:我主要从以下5个方面来谈:
1、内容产品体系:打通报网端微,助力咨政启民。
《智库》周刊创办已有四年多时间,出版200多期,刊登了大量智库研究成果、资政建言文章、业界重大事件等,已经成为中国智库界发布成果、发出声音的权威平台。
今年2月20日开始,我们开设“光明视野·智库答问”专版,每周以三至五块整版的频率推出,以智库专家答问新形式,在光明日报客户端、官方微信、微博及光明网等平台发布话题征集启事,广泛采集网友提问,并邀请各界专家“听题答卷”,以专家观点回应民众关切,给出具有理论厚度、现实热度、专业高度的权威解答。
至今,该版已经推出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民生十大热点、养老问题追踪、关注就业问题、关注网络时代表达匮乏等数十个专题,广受读者和网友好评,并被上级部门肯定和表扬。
中宣部第91期《新闻阅评》专门刊发阅评员文章,专题介绍了改版后的光明视野。阅评认为,这种模式一方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大政方针进行深度解读,“上接天线”,提升新型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另一方面,及时回应网友诉求,“下接地气”,架起沟通党情民意的连心桥。同时,强化互联网思维,优化传统版面平台,将网上舆论与权威解读统筹融通,是新形势下创新内容生产方式的有益探索。
2017年底,《光明智库》电子期刊创刊。作为全国首个面向大众的智库类app,其已策划推出19期,致力于打造移动互联网时代智库人的“掌上精神家园”。
2、研发信息化工具与科学评价体系,服务中国智库新型共同体建设。
2016年9月28日,由中心与南京大学联合研发的我国首个大型智库搜索引擎与数据管理平台——中国智库索引(CTTI)正式上线。当年12月17日,经过管理部门推荐、智库自荐、数据填报、专家遴选等流程,中国智库索引首批来源智库名录公布。这一研创,为中国智库“摸清家底”、自我管理提供利好,得到了全国智库管理界、智库实务界、智库研究界的高度认可。
CTTI致力于全面收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数据,提供数据整理、检索、分析、应用能力,和成员智库共同提升中国智库信息化建设水平。
目前,经过两次增补,CTTI已收录中国智库机构706家,入库专家12000位左右,涵盖智库成果11000余项,为全国用户找智库、找专家、找成果提供了巨大便利。
3、开展智库建设态势与规律研究,满足智库治理与智库发展需求。
撰写出版研判智库发展态势的年度报告,对中国智库年度建设情况进行全局介绍。出版《中国智库索引》《CTTI智库报告》等专著,在国内外发行。此外,主持或参与多个智库研究项目,不断探求中国智库成长之道。
4、举办主题鲜明、富有实效的特色活动,为智库交流合作搭建平台。
中心与南京大学合作创办的智库治理论坛于每年年末举行,已连续举办的三届论坛参与者众、内容丰实,成为智库界高度认可的特色品牌。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联合举办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高层论坛”,被作为中组部批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研讨班”的课程内容,它已连续四年举办,产生了良好效应。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开设的发布平台,迄今已发布26期。2019年度计划发布10期左右,推出“三大海外传播力”等品牌产品。
5、开展调查研究,提供咨政建言。
与相关机构联合,就“一带一路”、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实施情况进行调研,推出调研式重大报道、内参专报、智库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互联网传播与影响等开展调查研究,撰写智库成果。
7 传播君:在光明智库的发展上,下一步还有哪些举措?
王斯敏:2018年初,光明日报发行量突破百万,重回“百万级大报”阵营,自身在党建引领、业务强化方面也迈出了坚实步伐。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出的时代考题,随着光明日报媒体矩阵影响力、引导力的稳步提升,光明智库将肩负起更重的时代使命,释放出更大的思想力量。
今年是光明日报的70岁生日,光明智库也即将年满五周岁。面对媒体深度融合的发展大势,光明智库下一步将充分挖潜提质,与光明日报全媒体矩阵的发展更加紧密结合、融为一体,推动光明日报迈向“智媒时代”。因此,光明智库目前正在报社的大数据建设、5G时代互联网+技术创新布局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所理解的智媒体,是信息化时代人工智能和人类智慧的双重叠加、双向发力。我们提出“智库+”的概念,以智库的雄厚知识储备、敏锐思维能力,为媒体的内容生产乃至各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囊”装备、智力支撑。
小结
当信息与思想传播的轨道不断拓宽之后,轨道上飞驰的列车装载和运送的仍然是优质的内容产品与思想产出,是质量过硬的主流声音。
此时,以咨政启民为核心指向的智库功能的发挥,就有望进一步激活媒体在内容生产方面的深厚积累与优质储备,使其核心功能从“讲好故事、传递信息”,延伸至思想挖掘、战略研判、方案供给、价值传递,有望以现实导向、问题意识、思想深度,重塑和提振传统媒体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更有效地扩大主流舆论的价值版图。这一点,在光明日报的媒体深度融合中已经显现出来。
来源: 传播君 2019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