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志新:完善促进社会智库高质量发展的评价反馈机制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07-28浏览次数:20

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需要管理和处理的事情越来越复杂,智库是连接知识和政策之间的桥梁,是决策者重要的知识参考来源,其主要目的就是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依据。可以预测,智库在政府决策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社会智库发展面临困难与挑战

目前,加强智库建设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共识,但是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资源。随着形势发展,智库建设跟不上、不适应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智库的重要地位没有受到普遍重视,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质量智库缺乏,提供的高质量研究成果不够多,参与决策咨询缺乏制度性安排,智库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资源配置不够科学,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亟待创新,领军人物和杰出人才缺乏。

该文件出台之后,智库建设开始提速,各类智库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智库建设数量与质量的矛盾。一方面,从总量上看,根据最新的《全球智库报告2018》显示,我国目前拥有的智库数量为507家,报告共列出51个分项表单,其中,中国智库共上榜39项,成绩斐然。智库建设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另一方面,从国家层面来讲,为了加快和规范智库建设,2015年国家召开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启动会,这次会议为规范和促进智库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共有25家机构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其中只有两家是社会智库。

《关于社会智库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近年来,我国智库数量不断增加,然而与新时代要求相比,智库建设跟不上、不适应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有的智库研究重数量、轻质量,有的重形式传播、轻内容创新。总体而言,战略谋划和综合研判能力还不足,政策研究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制约了智库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功能的进一步发挥。”

高质量智库报告数量缺乏是目前我国社会智库发展建设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对于数量众多的社会智库而言,智库报告数量并非越多越好,大量低水平重复的智库研究不仅会浪费大量社会智力资源,也会对决策系统产生负面影响。低质量甚至是错误的研究报告和政策建议不仅起不到咨政的作用,还会降低决策效率。


以激励制度支撑评价和反馈机制

智库建设和竞争说到底是智库人才的建设和竞争,相对于体制内、依托高校的智库而言,社会智库人才的匮乏和智库团队的建设问题更加突出。因此社会智库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就是智库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以及智库团队的建设,而其中的一个重要激励机制就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建立科学的社会智库评价和反馈机制,深入推进和促进社会智库可持续创新发展和建设,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力求实现评价和反馈机制的合理化。智库的建设不仅仅是智库人才的建设,还需要重视智库团队的建设,智库建设需要找准定位,量力而行,不追求大而全。智库团队不仅仅包括专职和兼职的智库研究员,还有相应辅助的行政和媒体推广人员,他们对报告的质量和传播效率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评价和反馈机制要根据不同人员的分工建立不同的评价和反馈机制,设立不同的考核目标和要求,只有所有人齐心协力、通力合作,才能发挥出智库人才和团队的最大效用。

第二,着力提高评价和反馈机制的科学性。科学的评价和反馈机制能够避免激励发生扭曲,根据社会智库的定位和资金来源不同,其评价和反馈可以进行细分。社会智库可以适度探索以市场为导向的评价和反馈机制,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会逐渐被市场淘汰。根据智库产品的市场导向不同设立多维评价指标。

第三,加强对评价和反馈机制的激励力度。有了科学的多元化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后,还需要设立相应的激励措施。高质量的报告需要大量的投入和基础性的深入研究,因此如何根据研究所需的时间和投入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就会产生一些套利的空间,大家都追求一些“短平快”和热门话题去重复研究,这样不利于智库多样化和专业化的发展。评价和反馈的有效性取决于激励措施的有效性。激励可以大致分为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物质激励主要是工资的提升和奖金的发放,非物质激励可以包括内部的晋升、报告的署名、参与国内国际会议、优先推荐与领导座谈等名誉性的奖励。社会智库在人才激励方面还需要考虑对智库产出的评价激励机制,对于一些标准化的智库产品可以适度探索“保底+提成”的模式,对于一些复杂的需要长期投入的智库产品,例如政策影响的周期较长的产品,评价时短期绩效与长期绩效应该结合考虑,确保能产出一批精品和拳头产品,打造品牌和知名度。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