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万渠:以扎实调查提升智库政策研究质量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08-11浏览次数:68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建设智库热情很高,成果也不少,为各级党政部门决策提供了有益帮助。同时,有的智库研究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问题,有的存在重形式传播、轻内容创新问题,还有的流于搭台子、请名人、办论坛等形式主义的做法。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由此可见,满足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与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对智库高质量研究成果的需求,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如何提升智库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要加强决策部门同智库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智库理论界和实践界往往倾向于建议决策部门打造更为开放的决策咨询渠道和平台,推动决策部门和智库的信息共享和互动交流。而政府决策者对低质量智库研究成果的意见普遍指向“学术味太浓、不了解实际情况、用不上”。有学者指出决策者和学者两大群体间的认知鸿沟和话语差异,也关注到旋转门机制对缓解两大群体话语差异的影响,并希望通过更多的沟通交流、增进对话语差异的理解来解决这一问题。这些方式固然重要,但是,纵观那些在决策者那里有影响力的智库及智库专家不难发现,扎实的社会调查及以此为基础的政策研究是解决两大群体认知鸿沟和话语差异的关键所在。因此,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应加强调查研究工作,才能供给高质量研究成果,并在决策咨询中“用得上、能管用”。

 继承优良传统 做实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中国共产党决策体制运行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是评判智库政策研究成果质量的重要标准。中国共产党长期重视决策过程中的调查研究,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渐发展为决策体制运行的优良传统和治国理政的经验。毛泽东同志便是中国共产党重视调查研究的实践者和倡导者。《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佃农生活举例》等一系列经典文献可谓调查研究报告的范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这些出自《反对本本主义》的经典表述是毛泽东同志对调查研究工作的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创造了以 “调研开局”带动“调研开路”的工作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提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要抓调研,加强对重大改革问题的调研”“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而且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得失成败的大问题”。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对调查研究的重视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决策体制运行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也自然成为提高智库政策研究成果质量的前提条件。

 调查研究是智库的天然使命和本质工作,是智库提升政策研究质量的根本所在。1983年,杜润生同志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谈到:“当前的机构改革工作中,需要建立和加强专门的调查研究机构。”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相继建立了经济、技术、体制、国际、农村等领域的专门调研机构。这些调研机构及由此走出的专家学者至今仍是中国智库发展历程中的典范。只不过当时尚未引入“智库”这一概念。这一段历史充分说明,智库的本质工作就是调查研究。决策者和决策机构之所以需要智库,是因为政府内部政策研究力量不足以解决日益复杂的政策问题,亟须借助“外脑”提供智力支持。杜润生同志领导的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在全国17个地区、57个县设立长期调研信息点,其目的在于全面掌握中国农村发展中的问题、诉求,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严谨的研究,提出“用得上、能管用”的政策研究成果。

 社会调查为政策研究奠定信息基础,是智库提升政策研究质量的关键着力点。学术研究是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理论对科学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符合客观规律的结论。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相比更注重内在逻辑的自洽性和学理性,政策研究则更侧重于从现实问题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论证其可行性。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的关系并非泾渭分明,只是适用于不同的情境而已,其内在逻辑是一致的。这个内在的逻辑一言概之就是实事求是。循证政策的兴起希望将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结合起来。把问题找对是政策研究的第一步。尽管对问题的界定和目标的取舍本身存在困难,但正因如此才需要更多维度、更全面的社会调查来识别出问题的性质和边界。社会调查是政策研究的前置环节,又贯穿于政策研究到政策制定、政策方案选择、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的政策全生命周期。因此,政策研究中的社会调查是经常的、持续性的系统调查,并伴随着对调查而获得信息的科学评估,由此构成的长时段的可回溯信息,是智库政策研究能够实现前瞻性、预见性目标的关键。

 把握正确方向 用好调查方法

 政治理论和政策水平是提高调研工作水平的根本前提,也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前提。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我国智库开展调查研究工作首先要遵循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性、与时俱进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也是调查研究秉持实事求是原则的理论基础。缺乏基本的理论功底,不熟悉、不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难以做好调查研究。从社会调查的实践操作看,社会调查的切入点是党和政府出台的政策。调查对象是与这些政策有关的历史档案资料、现实访谈、问卷以及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调查等。从历史的维度考察政策变迁是调查研究的起点,从实践的维度考察政策执行是调查研究的重点,从与时俱进的维度考察政策的未来走向是调查研究的关键点。群众路线是提高调研工作水平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行动指南。智库开展社会调查区别于领导实地考察、政策研究机构典型调查的关键在于更容易沉下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坚持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更适合于智库的持续性社会调查,以避免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现象。

 科学的调查方法是提高调研工作水平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升政策研究质量的重要工具。政策研究中的社会调查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行之有效的调研方法,并随信息技术的革新、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发展出更为先进的调查手段。《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将“功能完备的信息采集分析系统”作为智库建设的基本标准。传统调研方法和先进调研手段的结合势在必行。需要注意的是,先进的调研手段取代不了长时段的、传统的实地调研。调研的选题、调研对象的选择和调研中的提问等传统调查研究方法仍是做好调查研究工作的基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智库建设是“读出来、走出去”的学问。但是,通过查询100家知名智库网站不难发现,大量智库的调研工作并非智库活动的重点工作。部分高校智库建设停留于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挂牌后的转型中;部分社会智库建设热衷于搭建平台请名人提升知名度;部分党政机关智库的建设则停留于任务性的临时调研,缺乏对特定政策问题的深入调研。这些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凸显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尤其是社会调查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已经建立起综合性的社会调查中心,为智库政策研究、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信息基础。一些智库也建立起了特定政策领域的专题数据调查中心,这些数据资料的积累是智库提升政策研究质量的活水之源。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公共政策与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9年8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