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下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院出版社、院智库建设基金会共同举办的“上海社会科学院新智库论坛——‘当代国际智库译丛’发布会暨国际智库发展研讨会”在上海社科院召开。会上,智库研究中心发布了“当代国际智库译丛”系列最新出版的译著,与会专家围绕译丛所涉及国家地区的智库发展特点经验和趋势、重点研究领域和议题等内容展开热烈研讨。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干春晖,院智库建设基金会秘书长李轶海,院出版社社长钱运春,院智库研究中心副主任唐涛,复旦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刘虹,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郝诗楠,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骐,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谢华育,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成至、王子夔,院出版社责任编辑董汉玲,中国社会科学报、文汇报、社会科学报记者,智库研究中心工作人员等参加会议。会议由唐涛主持。
干春晖对各位专家历年来对智库研究中心工作的支持和会上精彩的发言表示诚挚的感谢。他表示,中心成立之初就十分强调智库研究的国际视野,重视与国际一流智库的联系合作,希望立足全球视野,推动中国智库更好发展。“当代国际智库译丛”是近年来中心与上海社科院出版社合作开展国际智库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和成功案例,是促进国内外智库学者信息互通、思想碰撞的有效路径。他指出,在当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特别是国家高端智库建设不能闭门造车,要引进来、走出去,开门开放办智库。要吸收国际智库理论和实践中的先进经验,但也不能全盘照搬,要体现中国特色,做到“以我为主、洋为中用”。希望中心继续创新推进“当代国际智库译丛”研究工作,不仅要学习与引进国外智库的先进经验,还要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特别是国家高端智库发展中的优秀经验、知识、人才推广出去。不仅要关注发达国家智库的发展,也要关注发展中国家的智库发展与实践,真正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互鉴、知识交流与合作发展。
唐涛在主持会议时表示,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早在2010年就组织科研力量编写和翻译一系列全国最早的智库研究著作,其中就有对国际智库的专门研究。之后,中心先后访问美国、英国、德国、荷兰、马来西亚、印尼、柬埔寨等地,与多家国际知名智库专家学者开展交流研讨。还在英国、美国、荷兰发布中国智库报告英文版,积极推动中国知识、经验“走出去”。“当代国际智库译丛”体现了智库研究中心研究工作的国际化特色,中心精心挑选、认真组织院内外科研力量进行翻译工作,旨在借助于世界一流智库专家最新著述,把他们的观点与学识引入国内,以期引起国内同行以及智库建设者的关注与研讨,增长见闻、拓宽视野。目前已出版了7本译著,包括《新保守主义与美国外交政策》《智库的催化作用:转型国家的改革之路》《北部之光:加拿大智库概览》《智库能发挥作用吗?》《美国与欧盟智库:华盛顿与布鲁塞尔政策研究机构比较》《欧洲智库政治》《智库与非传统安全:亚洲的新型治理方式》,还有1本正在翻译推进中。希望这套丛书可以从不同维度为大家了解各国家地区智库发展打开“一扇窗户”,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建设,借他山之石,谋更好发展。
李轶海在交流发言时对智库研究中心长期坚持国际视野,持续推进“当代国际智库译丛“翻译出版工作表示赞赏,并表示愿意继续支持智库研究中心各项工作,共同推动上海社科院智库建设更上一层楼。
钱运春对“当代国际智库译丛”的出版表示祝贺。他表示,2015年上海社科院获批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2016年院智库研究中心及时策划开展国外智库著作翻译工作,邀请了一批优秀专家学者进行译著翻译工作,从而形成“当代国际智库译丛”系列,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国际前沿智库的运营机制和工作方式,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具有较好借鉴作用,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如火如荼,要吸收国外智库建设经验长处,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和要求,汇集思想库、智囊团的思考合力,更好地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近些年,智库研究中心做了很多工作,产出不少优秀成果,院出版社也在谋划打造智库成果的出版基地和智库成果外宣的转化基地,在向国外阐释推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升上海城市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希望各类型智库机构、高校、出版机构开展多样化合作,共同促进高水平智库成果产生。
刘虹作为复旦发展研究院《全球思想版图》主编之一,围绕“转型时代的治理:重构全球发展动力”主题做了交流分享。她认为,当今世界正发生着一系列影响人类社会未来走向的深刻变革,各国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战争、疫情、贫困、能源短缺、气候变暖甚至代际交替等问题都是摆在人类面前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世界的发展以国家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探索国家发展动力、推动国家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既是智库服务我国发展的核心使命,也是推动智库走向世界的重要渠道。在重构全球发展动力的探索过程中,智库研究必须保持开放、融合的心态,并有吸收全球思想精华的胸襟和知己知彼的意识,在密切关注国际国内重大问题的基础上,准确研判世界发展局势,据此做出科学、准确且有价值的分析和判断,更好地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
谢华育是《智库的催化作用:转型国家的改革之路》的译者,他在作题为“智库、改革与国家现代化”的发言时认为,在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智库起到了一种催化剂的作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在起步阶段有赖于政府的经济治理。智库是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的产物,它的出现本身说明了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精密化,公共政策制定成为一个多环节的行政链条,政府分工逐步细化,而代表政策研究功能的智库逐步独立出来。智库帮助政府进行了经济改革的研究,在这个意义上智库是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和经济市场化改革双向逻辑中的重要环节。在党的二十大以后的五年中,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担负更为重要的任务。
王成至围绕其所翻译的《新保守主义与美国外交政策》,以“美国外交政策之争与智库的转型”为题作交流发言。他认为,美国智库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塑造美国的内政外交。然而美国政治的极化也影响到了智库的生态环境,涌现出了一些所谓的“政策倡议型智库”。这种类型的智库一般无意静下心来去做思想的生产者,而是热衷于充当思想的营销者,把主要精力投入向掌权者和公众推销特定的主张,为此他们拿出的研究报告往往缺少冷静深入的论证,而是追求吸引眼球,他们也更加重视与媒体融合,以扩大舆论影响力,他们甚至旗帜鲜明地宣称自己是特定利益的代言人,也不再遮遮掩掩地接受资助,与游说团体之间的界限日渐模糊。美国智库的这种发展趋势,削弱了智库为决策设置科学化护栏的功能,对美国外交带来的消极影响日益凸现。
王子夔作为《智库与非传统安全:亚洲新治理方式》的译者之一,讨论了“安全化”趋势下的智库与非传统安全,以及这一趋势变迁背后的国际局势,尤其是印太区域大国竞争与合作背景下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她认为,当前国际社会“逆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印太区域显著的“安全化”趋势已然改变了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论域、重心,以及参与其中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在此趋势下,智库和智库研究者都有必要重新审视和思考智库与非传统安全议题间的关系,思考智库的“应为”和“可为”,同时积极维护对话的场域和活力。
郝诗楠是《智库与非传统安全:亚洲新治理方式》的另一位译者。他认为,智库研究不能脱离理论,当下智库研究的理论领域大有可为。智库要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开展更具前瞻性、战略性的问题研究,要搭建更多的非官方信息交流渠道平台,发挥智库二轨外交功能。要加强智库人才培养,探索学术人才和智库人才培养的互融,在研究生教育期间就尝试让学生既学习理论又能接触智库研究。
张骐是《欧洲智库政治》的译者,他介绍了译著的基本情况,并围绕自己的研究领域以“政治极化下的美国保守主义智库”为主题做交流发言。他认为,美国智库曾经长期以独立于党派和压力集团的身份出现,以提出客观、中立和专业化的政策方案自居,然而,随着美国政治极化的加剧,更多带有鲜明意识形态色彩、特别是保守主义的智库不断出现,数量上已经明显超过自由主义智库。在竞争激烈的智库市场,更鲜明、更极端的意识形态往往意味着更吸引眼球,更能获得影响力和资金支持,而这些智库提供的“思想弹药”和“行动谋略”也进一步加剧了政治对抗。